Vinaora Nivo Slider 3.x

育才 简介

sample image 育才独中招生简章。。。阅读更多

杰出 校友

sample image 育才独中杰出的校友遍布全世界,他们奉献所学,造福人群,足为育才人表率。。。阅读更多

文物艺术 宝库在线

sample image 本校“育龙岗文物艺术中心”在百年校庆时设立,此“文物艺术宝库在线”是中心的主要。。。阅读更多

客户专区 | 登录

成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能够多方面成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质、文化底蕴的培养,特别是人品和人格的高水平发展,坚持“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

育才独中 成功教育

Who’s Online?

在线: 285 个访客 和 0 个会员

最新 育才新闻

关于育才

点 击 图 片 放 大

历任校长
1908 梁蔚庄先生 19301932 蔡绮桐先生
1909 萧公溥先生 1933 李敬果先生
1910 王景生先生 19341941 蔡任平先生
1911 张亦照先生 19421945 日治时期
1912 曾介民先生 1945.101967 蔡任平先生
1913(半年) 何让予先生 19681972 王厚仁先生
1913(半年) 邓石甫先生 19731974 陈慧兰女士
1914 曾介民先生 19751978 胡润灌先生
1915 彭公坚先生 19791980 郑国武先生
19161917 曾介民先生 19812003 陈蔚波女士
19181919 何大愚先生 20032009 梁炳初先生
19201922 陈耀煌先生 20092013 谭福海先生
19231924 徐幼华先生 20142019 苏民胜先生
19251928 赖标文先生 2020至今 黎镇光先生
1929 钟岳南先生

.

育才·春草萌芽

1907年创立的育才中学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两所华文中学之一。这所今天仍然散发蓬勃生气的古老中学,它的生命历程,记录了早期华人筚路蓝缕,在本土开天辟地、创业、兴学的奋斗历程,更沉积了20世纪初华人在多元社会的环境中,从侨民到公民,从反殖到独立,推进社会进步与当代国家建设的丰功伟绩,是多元马来西亚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我国进人现代多元社会。锡矿业与橡胶业兴盛带来了繁荣的经济,带动交通、电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此前简陋的旧式书塾或学堂,已不敷需求。加上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和四四年“五四运动“思潮,促使本土新式华文现代学校的诞生与发展。育才学校,是在保皇派与民主派激烈斗争中诞生的。

育才校史

育才历史文物与艺术中心学术研究部撰述

育才独中百年航程纪要(1907年创校至今)

据最新发现的确凿史料,育才最早的“高等学堂”(即高小),创办于1907年,历来相传的1908年的说法,是以讹化讹,应予纠正。

育才中学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两所华文中学之一(另一为同年创立的吉隆坡尊孔中学)。这所今天仍然散发勃勃生气的古老中学,它的生命历程,记录了早期华人筚路蓝缕,在本土开天辟地、创业、兴学的奋斗的历程,更沉积了20世纪初华人在多元社会的环境中,从侨民到公民,从反殖到独立,推进社会进步与当代国家建设的丰功伟绩,是多元马来西亚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育才百年校史即事这个历史长河具有代表性的一分子。

(一)1907324日“育才公立两等小学”于怡保旧街场“三间店”

20世纪初,我国脱离封建单元社会,进入现代多元社会。以锡矿业与橡胶业为主的本土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带动交通、电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此前简陋的旧式书塾或学堂,已不敷需求。加上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送来的民主思潮,促使本土新式华文现代学校的诞生与发展。现代育才学校,是在保皇派与民主派激烈斗争中诞生的,与其他华校比较,育才学校的民主色彩,更为显著。

·20纪,霹雳州第一个矿区太平开采几十年后,以怡保为中心的第二个矿区近打谷(Kinta Val­ley, 藏锡更丰富,范围更广阔,20世纪中叶,全面开发,大量入口、技术与资金涌进怡保和周围城镇,锡产中心转移至怡保。

·橡胶、咖啡、甘密和胡椒等农作物,也在各地种植,霹雳州成为半岛经济先进州之一。

·公立育才两等学堂在1907324日,由“锡矿大王”胡子春带头兴办,在“中西贵宾颇众”情况下举行开学典礼,地点在怡保旧街场、由姚德胜免费借予的“三间店”。1910年,钢骨水泥的新式建筑“第一校舍”,在怡保休罗街尾(今日育才华小现址)落成,成为完整的“两等小学”,设分校于怡保坝罗古庙。

·1908年,华侨社会爆发“保皇党”与“革命党”激烈的新旧斗争,反映到内部来,就是董事长胡子春的“保皇党”与“革命派”副董事长姚德胜、主干董事兼同盟会重要领袖郑螺生,为慈禧太后、光绪帝的去世展开的角力。

·1914年杪,胡子春退出董事会,翌年,育才停办半年;周佳继任第二届董事长,陈汝绳副之,育才复办,购怡保江沙路橡胶园30英亩(“育才园”),打下育才的民主根基。

·1911年,本校两位十多岁年轻学子余东雄和郭继枚,参加辛亥革命前的“黄花岗起义”,不幸遭清廷广东都督所杀,壮烈牺牲。

在襁褓时期的育才,经历了三次(190819111914)因财务无着而停顿的困境。

(二)1920年代反殖民运动的动荡时期(19151923

胡子春之后,周佳主持校政,革命派陈汝绳副之,经济根基不稳。1920年爆发新马华人第一次华教运动,即反对英殖民政府首个针对华校的《学校注册条例》的全国浪潮,本校董事梁燊南、郑大平积极在“霹雳教育会”(相当今日的州级董联会)活动,站在民主派全国领袖庄希泉旗帜下,维护华教,抗拒政府的压力而斗争。

·1917年,第一届小学毕业生,共十多名。

·1921年,育才因抗议压制华校的《学校注册条例》,实行变相“罢课”(自动关闭)。

·反对《学校注册条例》是由提倡白话文的中国“五四运动”影响而促发。料想,育才此时期加速了采用白话文的课本、以“国语”(华语)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改名为“育才学校”。

·注册风潮告一段落,1922年育才第一次正式向当地政府注册,翌年,获政府津贴金。1924年,同时向中国的侨委会立案注册。

(三)建设期(19231929

期间,本土华人人口激增,总人口20多万,与马来族人口相距不远,本土出生的新一代华人子弟逐年增加,普遍地视本土为“第一故乡”,加速了华校的扩张。但受限于财力,因陋就简,扩建教室多为亚答锌板建筑,与人才济济的软体进展形成强烈对比。1930年初,日本侵略魔爪开始伸入中国。加之30年代本土“新兴运动”崛起,急速发展的时局,在校激起浪花。

·1923年,董事会改由赞助人大会(取代此前散漫的“侨众大会”)选举产生,组织制度化。

·1924年,创办初中部,地点在“第一校舍”前部的洋楼(向胡子春租赁),改名“霹雳公立育才中小学”。

·期间,正副董事长梁燊南、郑大平大事扩充,建亚答锌板教室容纳逐年增加的新生,成立图书馆、购置理化仪器生物标本、辟篮球场、足球场,举办第一次成绩展览。

·1926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出炉,共14人(其中之一为本校董事顾问杨金殿局绅)。1928年,初中部学生总数达140名,高小部150名,全校600余名。1929年,校务改革,成出版半月刊,向社会人士汇报进展,育才进阶新高点。

·1928年,中国山东发生“济南惨案”,东北伪满政府成立,引发华侨社会抗议浪潮。本校学生会主席潘祖岳组织游行示威,被董事会开除。

(四)第一个鼎盛期(19301941

1930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土产价格骤降,育才苦苦支撑。华校第一个鼎盛期是在经济不景和接连而来的抗日运动中渡过的。这个历史环境,却加固了华校与华社的链条,与自己更生的传统。

·更上一层楼。1930年,王振东,聘校长美国“治理大学”毕业生蔡绮桐,日本明治大学肆业蔡任平任中学部教务主任,以及多名国内大学毕业生为教师,校务锐进,成绩斐然,声誉日隆。

·1931年,举办第一次“立校纪念日”。曾设宿舍。

·1934年,蔡任平开始掌校,亟思与梁燊南(霹雳中华大会堂会长兼董事长)共建霹雳中华大会堂于江沙路,充育才校舍与大会堂办事处之用。惟大会堂落成时,1939年梁燊南骤而逝世,接着日军南侵,逐使育才迁校计划成泡影。

·1935年,本地政府开始举办会考,并发给证书。育才毕业生获两张文凭,一为中国政府驻马来亚使馆的华校文凭,另一为英政府文凭。

·1940年,扩建校舍,增办高中部与高师,成为霹雳州第一所完整的华文中学,并在怡保务边路一条半碑(应在今日怡保昆仑喇叭新村一带)设分校,享誉“北马最高学府”。

·1941年,小学部增设下午班,以及夜学班。

(五)抗日群众运动与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育才“第一个鼎盛期”的最后几年与抗日群众运动重叠,就是说,这几年的建设是在汹涌澎湃的抗日群众运动中渡过的。

日军侵入马来亚,关闭了所有华校,重创华教的根基,华校经历了第一个“黑暗期”。但是,战争教育了群众,群众赢得了战争,华教在战火中锻炼得更为坚强。

抗日群众运动与抗日战争为华教深化了教育与群众相结合的联系,培育了马来亚爱国思想的幼苗。战后华教在独立运动中“本土化、公民化”,以及开展抗击英殖民单元政策的激烈搏斗,是这一精神与思想的延续

·抗日运动期间,育才校内出现众多的新兴学生抗日组织,如筹赈会、“抗敌后援会”,进行筹款、义卖花朵、义演、街头话剧演出等形式的抗日运动。

·1938年,育才校友郭戈奇、彭友真、冯尧辛等在“抗日后援会”(“抗援”)领导下,将奸商进口的一批日本大豆从怡保火车站运往休罗街“人民公园”展示,并就地举行群众大会,取缔奸商,进行抗日宣传,轰动怡保。

·育才“抗援”志士们组织歌唱队、话剧团和宣传队,骑脚踏车,往霹雳州各个城镇宣传抗日。

·育才学生报名参加中国陆军军官训练学校,一些则径直奔赴“红都”延安,参加敌后游击队,在抗日第一线杀敌。

·194112月,南侵日军飞机的轰炸与凶残的先遣部队,吞噬了怡保市,中断了育才正在进行中的年终考试。来不及领取薪金的教师、未领得毕业文凭的学生与家长,随潮水般的逃难人潮,四散寻求庇护所。抗日义勇军则开赴前线,为保卫马来亚而战。

·蔡任平校长在日军未稳定脚跟的短暂时间,潜回母校,几经犹豫,决意在废墟中包回一批育才文件与书籍。沦陷后的怡保上空,十多天缭绕着焚书的黑烟,蔡校长不得不忍痛将救回来的文件与书籍丢进烈火中

·育才被日军改为兵站,华人子弟被强迫进读日文学校;朝东向日皇朝拜,各族人民成了亡国奴。

·日军进行“肃清”与征抽“奉纳金”,横征暴敛,生灵涂炭。

·某些育才学子与教师,随同经受此前新型思潮领导的抗日运动锻炼的不愿做亡国奴的热潮,进入森林,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战争,保家卫国。

(六)两年复校奋斗与中学部迁往大会堂(1945819485月)

日治38个月,华校关闭,儿童失学。战后,华校重开,超龄和适龄儿童一齐入学,被毁坏的校舍无论如何都无法全部容纳。加上战后经济萧条,百废待兴,时局动荡不安,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是极其急迫而又重大的挑战。

·1945105日,在废墟中开始复校工作,中小学新生逾千人,可用教室仅15间。111日,复校开学。上课时间压缩至每日4小时,分上下午班;减少初中人数,尽量容纳小学新生。

·19475月,简易师范班毕业;7月,新建9间课室落成。1010日,参加侨团“国庆”(中国)游行。复办校运会(第10届)和成绩展览。该年份设分校于怡保铁船路。

·1948年复办高中。育才旧貌基本恢复。7月,育才中学部迁往中华大会堂上课,休罗街校址供小学部应用,暂时缓解了拥挤爆满现象。整顿校政与教学。

(七)三期扩建工程,迈向第二个鼎盛期(19491961

原大会堂可供教学的课室有限,迁校瞬间即告爆满,扩建势在必行。扩建工程涵盖了第二个鼎盛期,它与第一个鼎盛期(见上)不同的是,此时育才的扩展,是遵循着华教的“辩证法”即“维护下的建设,建设以求突破”方针取得的。期间,颠簸崎岖,跌宕起伏,因为,英政府战后改变策略,寻找代理人,全面推行“间接统治”大蓝图,为“退出”马来亚作准备。相应的,华教在董教总领航下,掀起波澜壮阔的抗击浪潮,蔚为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自力求存的教育运动。育才严守母语教育岗位,在逆境中力求扩充。

独立前夜,顺应国内外形势的转变,育才与其他华校一样,在董教总领导下,接受了“马来亚化”,涵盖课本、学制、增设马来文课等改变,从“侨民学校”转化为本土化的“公民学校”。与此同时,坚持母语教育方向,坚决抗击“马来化”的同化政策。

中国新政权建立,育才董事、教师队伍中的中国国民党分子,此时逐渐向反面转化,露出他们伙同英政府钳制华教发展本质。

·1949年,受政府委托,开办两年制高级师训班。复办校友会,拟定方针,刷新校政。

·1950年,小学增设马来文课。1953年,中学英文教师薪金该有政府负担。这些都是单元主义入侵的先声。

·1952年展开扩建大计第一期工程,草场左旁“北楼”开工。1953年落成,中学1400多名,小学1600多名,超越战前人数,稳操“北马最高学府”牛耳。

·1954年《教育白皮书》付诸实施,本校置之不理,在全马华校抵制下,变质华校的阴谋破产了。

·1955年,草场右侧“南楼”动工,翌年4月竣工。

·1956年,本校派出教师帮忙家长登记适龄学童入华校(“火炬运动”),使政府变质华校的又一阴谋成了泡影。

·同年5月,《拉萨报告书》通过,通令驱逐超龄生。1956年槟城钟灵中学私下接受特别津贴金,被改制为英文媒介的“政府标准中学”。195711月,育才中学与怡保培南中学学生的铁骑千余辆、游行贯穿怡保市区,抵达霹雳女子中学,反对改制华校、驱逐超龄生之举,被强令关闭18天,是为战后育才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运动。这是全马学运的一部分。这次学运,破灭了“钟灵模式”消灭华校的迷梦。

·1957年育才创立50周年纪念,借此盛会筹措建校基金,除向社会人士募捐外,校方举办娱乐市“义卖”、化妆游行、发行彩票、成绩游览,中小师生了捐(万余元),共得47000余元。

·本校中小学自战前以来,一直在同一的董事会管理下发展。195812月,中小学“奉命”分家,成为两个独立组织,蔡任平续长中学校长,董事会主权受侵蚀。

·1959年,政府例国文(马来文)为必修课,本校奉命执行。同年,在蔡任平子校长(同时任申办中的深斋中学董事)主动下,容纳了办学准证一时尚未获得的怡保深斋中学新生百多名,翌年交还给正式开学的深斋。

·同年,成立“霹雳文教社”,管理四校(育中、女中、育小、女小)庞大的校产。同年,增设下午班与高中商科班。

1960年,董事会奉命改组。同年,中学部上下午班学生共2000名。同年,第三期扩建工程(礼堂左右两翼上下层专科教室等)开工,19612月举行落成典礼。此时的育才中学,达到了她的顶峰。吊诡的是,顶峰即是下坡路的开始。周会,出版半月刊,向社会人士汇报进展,育才进阶新高点。

(八)“第二个黑暗期” — 改制(19621972

1961年第三期扩建工程竣工,翌年中学部学生达2400余名的最高纪录。但这只是昙花一现,育才的鼎盛点,即事下降的开始。《1960年达立报告书》(即《1961年教育法令》)生效,本校随其他华文中学被改制为英文中学(后马来文,即所谓“国民型中学”),母语教育几至被连根拔起,是为“第二个黑暗期”(第一个黑暗期是日治时期被日本军阀关闭,见上)。

独立后,接掌英殖民者政权的巫统官僚,改造马来亚为单元主义的国度,首先遭受开刀的就是教育。数年前,被全国学潮所中断了的钟灵模式改制,以更为强硬的手法,重新推行。所谓“国民型中学”,除了必须申请开办的、课外上课的单科华文外,全部课程以英文为媒介语,参加政府考试、升入中学的权利操在政府手上,董事会名存实亡。这样的“国民型中学”是名副其实的英文中学。

改制后唯一接续母语教育的是育才独立中学,与改制为英校的“育才国民型中学”平分大会堂校舍,礼堂、图书馆共用。但是,独立型与国民型的学生人数一盛一衰两极化,独中教室被占用,权利被腐蚀。1965年政府实行小学自动升级制,落井下石,生源断绝,初中一开不成班。1973年全校学生只得157名,一落千丈,奄奄一息。

·《1961年教育法令》国会通过,马上执行。一手拿着改制“22条”,一手通过马华公会头头们的诱骗,东海岸及北马华文中学首先应声而倒。人心动摇,育才董事会主张“有条件改制”,与教育部周旋一年,1962年杪终避免不了签署改制合约,翌年“育才国民型中学”横插进来,母语教育以“育才独立中学”的名称,得以不间断的传承下来。

·一仍旧贯,蔡任平掌校育才独中,一切教学、课程、课外活动、组织等整套办学方针,悉数遵照改制前模式进行。原育才副校长萧法民过档国中当校长,按照法令条文改英文为媒介语。礼堂共用,以此为中线,独中拥有以北部份校舍,国中拥有以南部分。先贤几十年血汗浇灌的庞大校舍与设施,一半不得不拱手让给以消灭我华文中学为鹄的国中。虽日“楚河汉界”,一人一半,国中依仗单元主义当局的虎威,步步进逼,独中终难抵挡江河日下,鹊巢鸠占之命运。

·1965年,小学毕业生自动升级制,变独中为收容国中落地生的“补习学校”。1965年杪,除去应届毕业生,全校生员900余名,翌年,报名新生“门可罗雀”,初中一无法开班,人数续降至674名。至1973年,跌至谷底157名,单元主义当局是何居心,直欲置华教于死地而后快?

(九)复兴时期,1985年迁校九洞育龙岗(19731985

物极必反,是世间不变的定律。母语教育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使华社从“英文至上”的迷梦中猛醒过来,释放出浩荡的自救活力。一场破除单元主义教育,抵制马华公会欺骗,重建华文母语教育完整体制的运动,结束了第二个为时达10年之久的“黑暗期”。

这场运动就是华教史上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其意义可以和20世纪初先贤创办华校相比拟,其规模与迅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运动由沈亭点燃、站在最前线的胡万铎,但主力则是工农群众及工商广大阶层。要压倒嚣张一时的种族主义,没有坚定不移与力量雄厚的士农工商力量,谈何容易。

复兴运动上承50年代林连玉先辈们的精神,下启80年代之后的华教运动,使20世纪初崛起的华教得以延续不断。这个里程碑性的意义及其对政局的影响,至今不息。

·1972年,霹雳州工商界与政界发起“革新运动”,意图洗涤1969年“513”沉淀在华社思维中的妥协阴影,虽然功亏一篑,但标志着华社反抗种族主义决心的新觉醒,为复兴运动提供了助力。

·1972年杪沈亭与曾敦化主催第一届独中校长董事会议。197341日,在育才独中蔡任平图书馆召开历史性的第三届会议,决定“众人事,众人来办”的方针,筹募百万元独中基金,交由霹雳董联会执行,群众性的献捐运动风起云涌,打破长期郁闷低迷的氛围,矛头直指种族主义,华社内的污泥浊水荡涤一新。精神带来物质成果,义款迅即高涨,大大超过预期。

·全国董教总发表文告,热烈全力支持霹雳州复兴运动,运动扩大到全国范围。

·1974年,育才独中复办初中一。霹雳州独中工委会参与董教总重建全国母语教育体系的工作,编撰与出版独中课本,举办全国统考,育才独中开始走上正轨。

·19784月,杨苍茂董事长领航育才,一面延聘郑国武为校长,整顿校政,一面联合不屈的校友举办空前规模的“万人宴”(197841日),筹备育才迁校。育才复兴起步较迟,惟坚定走董教总母语路线,育才的复兴史成了全面反映霹雳复兴运动的典型。

·开天辟地、披荆斩棘,1983年,耗资300万元的第一期建校工程,以及198450万元的李莱生图书馆,从九洞荒野破土而出,先后竣工。

·1985724日,育才成功迁校九洞,校史翻新页,着手恢复改制前完整母语教育体系。

(十)充实阶段(19862005

1981年校长陈蔚波女士继郑国武掌校,延聘众多学有专长教师,初步建构行政系统。未完成的建校工程继续进行。董事会发挥连续作战精神,草创的新育才逐年臻于完备。

·1986年,第二期工程(9间教室)完工。

·1988年,宏伟的杨金殿礼堂建成。配合建校80周年,举行“88双庆”,冠盖云集,欢庆育才的新生。至此,育才独中的硬体架构基本完成。从1973年复兴开始到今年,董事会推动下,整体华社不断努力,前后付出15年庞大的人力与资力,基本完成复兴目标。

·1989年以后,硬体设备陆续建成的有:电脑室、语言视听中心、汽车维修科工厂,以及199215间课室、1995年一栋耗资百万元的4层学校宿舍、2000年规模更宏伟的第二所4层学生宿舍(综合大楼)。

·1993年,本校学生总数达到新高,共1500余人。

·2003年,丹斯里李莱生夫人潘斯里梁琬清任董事长,为进一步完善育才,做出巨大贡献。

·同年,贡献良多的陈蔚波校长辞职,梁炳初续任。2004年,架设电脑室网络以及全校行政系统的网络。

(十一)跨世纪大宏图(2008年至今)

复兴运动的历史功绩主要是重建了被退回了的华文中学这一环节。但是,单元主义压迫形式不断变化,以加速实现目标的情况下,我们如果满足于并停留在“生存”的阶段,不求上进,被淘汰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从1985年复兴运动告一段落之后,提升独中的素质,加强独中的竞争力,就是关系到华教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任务。

2006年开始进行百年校庆系列活动,2008年达到高潮(当年尚未肯定1907年创立的史实)。从百年航站向前望,董事会确立了未来百年的新宏图,决议将育才推向新高峰。

2008年百年大庆后,董事会制定我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即排除一切干扰,继续沿着母语教育的路向壮大育才。

董事会决定,结合董事会两届一任的情况,每届董事会都必须定下四年任期内的发展具体步骤,实行中期检讨,加以调整的体制,以保证母语教育不衰,逐步实现跨世纪的宏图大业。

作为第一步,与董总合作,育才等霹雳州三独中被列为试点,推介中国上海“成功教育”的经验,新一波教改开始,以其找出符合育才情况的继续上升的道路。

过去百年的经验教训凝结成的“育才精神”,是我们开展宏图大业的基本条件。其次,国内单元主义体系自2008年大选后遇到极大的挑战;以“华文大学”为志业的新纪元学院继续发展,以及中国的崛起、华文国际应用受到重视,都是开展宏图大业的有利条件。以“成功教育”为主轴的教改进展良好,我们期望战略任务能够逐步落实,把育才推向新的高峰。

2016.05.03

历届董事长
年 度 董 事 长 年 度 董 事 长
19081914 胡子春先生 19601962 张逊凡先生
19151918 佳先生 19651976 张国林先生
19191920.6 区谨江先生 19771986 杨苍茂先生
1920.61922 陈汝绳先生 19871994 陈金发先生
19231924 郑太平先生 19951998 吴亚明先生
19251928 梁燊南先生 19992002 李用谋先生
19291932 王振东先生 20032006 潘斯里李梁琬清女士
19331940 梁燊南先生 20072010 陈汉水先生
19411941 珠先生 20102013 潘斯里李梁琬清女士
19421945(日治时期) 20132020 黄亚珠先生
1945.101953 珠先生 20202023 郑美云女士
19541959 森先生 2023至今 拿督吴国芳

.

下级分类

110actbanner